几十年前的文化遗留至今已经是无法忘怀的回忆,在福建莆田就有着这样一个满载着人们的回忆,以姓氏命名的一个老巷子。
那么,本期中国姓氏了解莆田以姓氏命名的姓氏巷。
“涵江顶铺有条徐巷,下铺后街有条李巷。巧合的是这两条巷子的主人都被人称为‘百万’。”得知记者要找姓氏地名,日前一位热心的老涵江人向记者爆料。记者前往涵江,探访这两条充满传奇的巷子。沿着涵江顶铺大街南边一条小弄前进,一排气势恢弘的古厝映入眼中,古厝共有四座,厝前并排四个砖埕。这一片是涵江市区唯一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当地一位81岁的老婆婆告诉记者,因为并排而建的四个砖埕,这一带地名就叫做“长埕头”,老涵江人都管这一带叫“徐弄里”。当年建造这片古厝的是徐百万,清乾隆年间,涵江海运繁盛,徐百万从事海运贸易,富甲一方。当年徐百万沿着大厝旁边的墙基开辟的巷子,以供族人通行,现在“徐巷”成了这巷子的地名。
徐家后人徐晓楠告诉记者,顶铺街建设完毕后,许多人不再从这里通行,这条巷子渐渐冷清。现在巷子里共有10户人家,其中6户是徐家人,一些人买了套房,搬离老房,如今这里多为空置。老街店铺林立,人来车往,李巷夹在后街店铺间,若不仔细寻找,还真难发现。李巷1号是个木器铺子,两鬓斑白的陈辉兴是铺子主人。他告诉记者,这条巷子长度不到80米,宽度仅能容纳2人通行,最窄的路段仅有1米。
“小巷不起眼,很多人找不到,十几年前巷子里有个老人做了写着‘李巷’二字的木牌悬挂在巷口,以方便路人找路。”陈辉兴说,李巷因位于清初富翁李百万的家居之地而得名,原来是李家族居地。后来李宅遭遇火灾,家道中落,李家后人陆续搬离,越来越多的外姓人在此买房置业,目前住在李巷的李家后人仅有两三户。百年来李巷人也像巷子一样平平淡淡,没出过什么名人。但这条巷子却是周围群众重要的通行要道。巷子尽头对面有个幼儿园,家长带着孩子从巷子里穿行而过上学。
透过陈辉兴屋子里的另一道小门,记者发现了一面红砖墙,墙上镶嵌着一块雕刻着“李墙”二字的石头。陈辉兴说,这堵墙是当年李百万宅邸留下的遗迹。虽然已是残墙,但留下的物件还是可以看出当初的辉煌。幽静的巷道,矮旧的瓦房,如今的李巷,虽已有些许残破,但仍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