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日利亚教了几个月中文后,了解到语言中一些轶事。
“中文”的英文单词是chinese,但“普通话”的英文单词却是mandarin,这让不少外国人费解。mandarin这个词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解释是满清时期的官话。据考证明朝的官话是吴语,没有zh ch sh这些声母。到满族统治时期,糅合了满语和当时的北京话,成为类似于如今的“普通话”。
从地域上讲,以北京为首都的北方是清人活动的主要地区,而两广、福建等地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语言更难懂、读唐诗宋词却更押韵的原因。在字典中查mandarin这个单词,释义就有满清官吏、满大人、紧身马褂等。
在普通话之外,还有广东话cantonese、上海话shanghainese等方言。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曾力排众议,为了团结北方而跳出乡土观念,倡议设立北京话为国语,最终国会投票结果是京话以一票的优势压倒粤语,成为国语。若不是依赖国父的号召力,如今全国人用粤语交流,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了呢!
语言包括文字,中文从甲骨文开始历经几千年,虽有所变化却一直传承下来,导致我们的文明不曾中断,这其中文字功不可没。中文的文字集表音、表意、表形于一身,而不像欧洲语言只表音。对于学习语言的人的基本区别在于,在掌握了基本语音语调后就可以阅读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的几乎所有单词,但想要阅读中文却不得不记忆大量汉字的读音。若用表音字的方法去读形声字,就容易犯“认字认半边”的错误。
能够从文字结构中猜测表达的含义,这也是其他语言不具备的特点。比如对于初学者,只要知道“女”的含义,就能猜测“妈”“姐”“妹”“婆”这些字与女性有关。这个特点也正是中文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现代欧洲语言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由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口音不同,加上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变化,出现了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印地语族等。
他们的单词只能表音却不能表意,导致在传播过程中同一个意思在不同民族体现为类似却有所不同的形式,如英语中的good morning和德语中的guten morgen都是“早上好”的意思,波兰人和俄罗斯人能听懂一部分对方的语言。这种差异随着时间和地域范围增加而越来越大,现代语言的文字也就和源语言有了很大差别。
中文则不一样。由于表意的特点,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会像表音的文字变化明显,不同地域的人操着不同口音却共用一套文字系统,这是汉语能够一直传承的重要原因。例如,虽然四川人和广东人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在想表达一个事物是写出来的却是同一个汉字,具有不同的口音并不会使文字本身发生结构的变化。不同的口音和同一套文字系统不像其他语言那样成为的矛盾,而是并存了几千年。
与之相对应的是非洲的语言种类非常繁多,但说这些语言的民族并没有发明文字,反而是在被殖民后用殖民者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古老的语言被遗失是自然而然的。
在语言学中有一位大师叫赵元任,精通7门外语和33门汉语方言,关于他有不少故事。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最后是赵元任创作的一篇短文《施氏食狮史》,可藉此一窥汉语之神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市。是时,适施氏适是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